学术学位硕士
学术学位硕士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生物学研究、教学、应用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和学术型并重的生物学专业高层次专门人才。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及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基础研究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二、研究方向
1.“植物学”:植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植物次生代谢调控与中药资源。
2.“水生生物学”:水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环境监测及生态修复;水生生物的检疫与疾病防治;水生动物取食、营养与饲料开发。
3.“遗传学”:病原微生物分子遗传学及基因工程;免疫的分子、细胞机理;功能基因分离和鉴定;分子细胞遗传与转基因研究;动、植物重要性状遗传研究;肿瘤发生的分子细胞机理与免疫预防。
4.“发育生物学”:植物发育机理及其调控;肿瘤与干细胞生物学研究;生物新药研发及药物分析。
5.“细胞生物学”:植物染色体工程与种质创建;植物生长发育生理及其调控;植物转化及其抗逆基因功能研究。
6.“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分子改造;功能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理;病毒分子生物学;植物生长发育的生化与分子机理;蛋白质组学;酶工程;生化分析;食品生化。
7.“生物物理学”: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解析;辐射与逆境生物物理;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应用。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
四、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实行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个人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活动等工作;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成长,引导学生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学院负责研究生培养的日常管理工作。
2.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并重:研究生既要深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专门知识,又要通过撰写学位论文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应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努力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注 | |
学位课程 | 公共基础课 | M999X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实践研究 | 2 | 秋 |
必修7学分 |
M999X003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春 | |||
M999X004_1 | 英语I | 2 | 秋 | |||
M999X004_2 | 英语II | 2 | 春 | |||
学科基础课 | M999X012 |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A | 3 | 秋 | ≥5学分 | |
M016X025 | 高级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 2 | 秋 | |||
M016X055 | 水生生态学 | 2 | 春 | |||
专业基础课 | M016X011 | 水生生物学 | 2 | 春 | 必修4学分 | |
M016X034 | 海洋微生物资源与技术 | 2 | 春 | |||
M999X016 |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线上) | 2 | 春 | 必选 | ||
选修课程 | 选修课 | M016X058 | 水体微生物酶学 | 2 | 秋 | ≥8学分
|
M016X039 | 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 | 2 | 秋 | |||
M016X057 | 生物活性产物研究进展 | 2 | 秋 | |||
M016X056 | 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 | 2 | 春 | |||
M016X013 | 环境污染物分析 | 2 | 秋 | |||
M016X026 | 分子生物学 | 3 | 秋 | |||
M999X006 | 国际学术交流英语 | 2 | 春 | |||
M016X054 |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实验技术 | 2 | 春 | |||
M999X005 | 第二外国语(日语) | 2 | 春 | |||
M021X022 | 植物生理学研究进展 | 3 | 秋 | |||
M016X048 | 植物营养学进展 | 2 | 春 | |||
M999X011 | 仪器分析 | 3 | 春 | |||
M016X027 | Matlab应用* | 2 | 春 | |||
M999X010 |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 | 2 | 秋 | |||
M016X038 | 环境生物学 | 2 | 秋 | |||
M999X017 |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线上) | 1 | 春秋 | |||
补修 课程 | 补修课 | M016X081 | 微生物学 | 2 | 不计入 总学分 | |
学术活动 | 2 | 6学分 必修 | ||||
实验实践环节 | 4 | |||||
创新创业奖励学分 | 2 | 应与专业相结合,具体由学院制定 | ||||
出国(境)交流访学奖励学分 | 2-3 | 出国(境)交流访学3个月及以上 | ||||
总学分 | ≥32学分 |
六、主要培养环节及考核要求
1.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做读书报告等多种学习形式,着重培养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考核一般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学位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考试或写论文等形式,按百分制评定成绩,60分以下为不合格。选修课、实践实验活动、学术活动等教学环节宜用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查成绩一般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定,由导师及有关教师写出评语和考查结果,方能取得学分。
硕士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课程考核,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考试、考查或课程考核不合格者,须重修该门课程,两次重修考核未通过者,取消毕业资格和申请学位资格。
2.学术活动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校内的有关学术活动,并在导师的带领或指导下参加校外的专家讲学、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10次校内外学术活动,主持1次研究生学术讨论会,主讲2次学术报告。鼓励研究生参加海外学术活动和国际交流。
3.实验实践环节
学术学位研究生必须参加学院组织的科研实验实践技能专题培训,实验实践技能专题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实验阶段。
4.学科综合考核
时间安排在第四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学院负责组织成立学科综合考核小组,具体负责考核事宜,并制定与本学科专业相适应的具体综合考核方案。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学习情况、本学科文献的阅读情况以及对本学科研究前沿的掌握情况等。考核形式可以是课程学习综合考试,也可以采取面试形式。
学科综合考核小组应对每位硕士生的综合考核成绩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作出成绩评定。对于学科综合考核发现问题的,指导教师要对其进行专门指导和咨询,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补修或重修,对不适宜继续攻读的应予淘汰,直至退学。
5.中期考核
硕士生中期考核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的第四学期中期进行。考核工作由学院统一组织,研究生须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表》。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考核由学院党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业务考核由学科点负责,主要检查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研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实验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等。学院安排时间组织研究生进行汇报,考核小组提出建议。硕士生中期考核的结果共4个等级,分为:优秀、合格、警告(提交整改报告)、不合格(延期一年)。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的硕士生,可以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达到基本要求的硕士研究生,应给予警告,并要求其提交整改措施。
6.论文开题
硕士生在广泛调查研究、阅读文献资料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选题。硕士生应积极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注意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
硕士生在开题报告会上应就所选课题进行详细报告。学科专家组应对报告人所选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重点论证,并就课题的研究工作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对没有通过开题报告论证的硕士生,经导师同意,三个月后可以申请重新开题。重新开题不通过者学科专家组可以提出淘汰的建议。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硕士生每学期应定期向导师报告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分析论文工作中的难点,找出不足,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促进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7.论文答辩预审
硕士学位论文实行预审制度。答辩前2个月,学院或学院委托学科组织对申请答辩的研究生进行预审,确定如期答辩还是延期答辩,并提出论文修改意见。暂不通过者,须经一个月修改后,经导师同意方可重新申请预审。不通过者,须经三个月修改后,经导师同意方可重新申请预审。预审仍然不合格者一年经导师同意方可再次申请预审,如仍不合格淘汰退学。
8.论文评阅
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全盲审制度。学院每年按照学校规定时间统一组织学位论文盲审,并根据盲审结果确定是否同意申请答辩。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针对盲审专家提出的意见修改完善论文,并确定是否同意论文答辩。
9.论文答辩
学院统一或委托学科成立论文答辩委员会,全面负责答辩具体工作。答辩委员会由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少于5位专家(人数为单数,答辩主席必须由校外专家担任)组成,答辩委员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并实行导师回避制。具体要求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答辩通过,方可申请学位。
七、学位申请成果要求
申请学位成果要求按照《永利国际申请硕士学位的科技成果基本要求(修订)》(环院(2017)5号)执行。
附录一:核心课程描述
1.“高级生物化学”
主要讲授生物无机元素化学、蛋白质生物大分子结构层次与前沿研究技术、基因结构与表达及研究相关技术等内容,使学生从更高层次认识与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生物化学实验现象,研究过程及结果。强化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开展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生物化学基础。
2. “细胞分子生物学”
细胞分子生物学主要从显微、超微和分子水平阐述细胞作为生命活动基本单位所具有的特性。该课程主要介绍生物膜、细胞内膜系统、细胞核、细胞骨架、细胞连接、线粒体、叶绿体等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增殖与调控、细胞分化、细胞信号传导等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研究的新进展。
3. “生物信息学”
是研究生物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和解释等各方面的学科,也是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学科。它通过综合利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以揭示大量而复杂的生物数据所蕴藏的生物学奥秘。课程主要包括生物分子数据库、基因组测序、核酸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多序列比对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等内容。
4. “生物学研究方法原理”
介绍基础的、通用的以及较为前沿的生物学研究方法及原理,使研究生能够对生物学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原理有一个感性的、深入的认识,同时对生物学科发展方向有清楚的认知。为后续课程以及研究课题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5.“水生生物学”
主要包括植物和动物(鱼类除外)的形态、分类和生态,研究水生生物的种类、组成、演替、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重点讲述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大型植物等内容,还介绍一些水产饵料生物的培养方法。
附录二:文献阅读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 作者或出版商 | 备注 |
1 | 水生生物学 | 赵文 | 著作 |
2 | 高级水生生物学 | 刘建康 | 著作 |
3 | 海洋生态学 | 沈国英 等 | 著作 |
4 | 海洋科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中国科学院 | 著作 |
5 | 基础生态学 | 牛翠娟 等 | 著作 |
6 | 高级分子生物学要义 | (英)R.M.特怀曼著,陈淳等译 | 著作 |
7 | 分子生物学 | Robert F. Weaver著;郑用琏 等译 | 著作 |
8 | 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原理与应用 | 余龙江 等 | 著作 |
9 | 合成生物学与合成酶学 | 张今 等 | 著作 |
10 | 现代酶学第2版 | 袁勤生 | 著作 |
11 | 分子酶学导论 | 姜涌明 等 | 著作 |
12 | 海洋微生物学 | 鲍时翔 黄惠琴 | 著作 |
13 | 微生物学方法 | 马延和 | 著作 |
14 | 水生态学杂志 | 科学出版社 | 著作 |
水生生物学报 | 《水生生物学报》编辑部 | 期刊 | |
15 | 应用海洋学报 | 《应用海洋学报》编辑部 | 期刊 |
16 | 生态环境学报 | 《生态环境学报》编辑部 | 期刊 |
17 | Aquaculture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 Inter-Research | 期刊 |
18 | Aquaculture | Elsevier | 期刊 |
19 | Freshwater Biology | Wiley | 期刊 |
20 | Marine Biology | Springer | 期刊 |
21 | Hydrobiologia | Springer | 期刊 |
22 |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Hydrobiology | Wiley | 期刊 |
23 | Oceanography and Marine Biolog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期刊 |
24 | Marine Drugs | MDPI | 期刊 |
25 | 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 Wiley | 期刊 |
26 | Marine Biotechnology | Springer | 期刊 |
27 |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 Inter-Research | 期刊 |
28 | Advances in Marine Biology | Elsevier | 期刊 |
29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 Elsevier | 期刊 |
30 | Marine Biology Research | Taylor & Francis | 期刊 |
31 |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 ACS | 期刊 |
32 | Organic Letters | ACS | 期刊 |
33 | Tetrahedron | Elsevier | 期刊 |
34 |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 Springer | 期刊 |
35 |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 期刊 |
附录三:编写人员
成员姓名 | 承担任务角色 (含牵头人、起草人、统稿人、联络员) | 手机 |
焦新安 | 牵头人 | 13905276681 |
周晓见 | 起草人 | 13852705530 |
缪 莉 | 统稿人 | 15298466928 |
董昆明 | 联络员 | 15298466936 |
张立奎 | 成员 | 1381581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