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学位硕士
学术学位硕士
一、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要求本学科所培养研究生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先进的环保理念,围绕人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深入探索环境演化规律,掌握环境污染治理的系统理论与技术。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与合作精神和较强的科研、教学、技术创新与推广以及环境管理方面的能力,成为心理和体魄健康,掌握先进环保科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环境工程:针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的污染特点,研究和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技术和相应的环境修复功能材料,探讨其作用原理和使用条件,为实际应用提供技术规范;根据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种类、性质和可循环利用的可能性,创建安全的处理处置方法,探讨其资源化利用的可行途径与技术;基于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针对水、气、固废、土地资源与生态保护、城建等问题,研究和开发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
2.环境科学:依据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基本原理,结合生物学、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针对现阶段环境污染的种类和特点,开展环境检测理论与监控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探索污染物在土、水、气环境中的转化和演变规律;开展污染源追踪和环境安全控制的理论研究。
3.环境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利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开展环境特异功能微生物的筛选理论与功能改造研究;开展将特殊功能微生物用于污染土壤和水体环境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开展利用特殊微生物进行有机固废的资源化研究。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
四、培养方式
本一级硕士学科的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个人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时间活动等工作的组织协调等。培养过程采用课程学习与科学和技术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一些重要的培养环节如开题报告,综合考核,中期考核,预答辩,论文送审等由学科统一组织进行。
环境工程方向主要注重应用基础理论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研能力培养,必须具有参与辅导本科生实践课程的过程,此外还应具有在工矿企业或环保公司等进行科技咨询、实地调查、技术开发、实地试验等方面的经历;环境科学方向注重对研究生在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方面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通过辅导本科生课程实验的经历,提高其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环境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向注重应用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具有辅导本科生课程实验的经历和在工企或农企进行科技咨询、实地调查、技术开发、实地试验等方面的实践过程。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 程 名 称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 注 | |
学位课程 | 公共基础课 | M999X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秋 | 必修7学分
|
M999X003 | 自然辩证法 | 1 | 春 | |||
M999X004_1 | 英语I | 2 | 秋 | |||
M999X004_2 | 英语II | 2 | 春 | |||
学科基础课 | M999X013 |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B | 3 | 秋 | ≥5学分 | |
M016X001 | 环境评价原理 | 2 | 秋 | |||
M016X002 | 研究方法与课题方案设计 | 2 | 春 | |||
M016X003 | 环境科学研究新进展 | 2 | 秋 | |||
专业基础课 | M016X004 | 水污染控制原理与工艺 | 2 | 秋 | ≥6学分 | |
M016X005 | 固体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 | 2 | 秋 | |||
M016X006 | 土壤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 | 2 | 春 | |||
M016X023 | 环境污染物控制化学 | 2 | 秋 | |||
M016X024 | 大气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 | 2 | 春 | |||
选修课程 | 选修课 | M999X016 |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线上) | 2 | 春 | 必选 |
M016X009 | 环境法学 | 2 | 春 |
1.至少选修6学分 2.“*”为跨学科课程
| ||
M016X010 | 胶体与表面化学 | 2 | 秋 | |||
M016X032 | 环境毒理学 | 2 | 秋 | |||
M016X011 | 水生生物学 | 2 | 春 | |||
M016X012 | 环境生物技术 | 2 | 春 | |||
M016X013 | 环境污染物分析 | 2 | 秋 | |||
M016X014 | 应用环境微生物学 | 2 | 秋 | |||
M016X015 | 环境毒理学 | 2 | 春 | |||
M016X016 | 水的物化处理原理 | 2 | 春 | |||
M016X017 | 水的生化处理原理 | 2 | 春 | |||
M016X030 | 水污染控制原理与工艺 | 2 | 秋 | |||
M016X034 | 水体污染与修复 | 2 | 春 | |||
M016X031 | 农业面源污染与控制技术 | 2 | 秋 | |||
M016X018 | 环境评价与规划案例分析 | 2 | 春 | |||
M016X019 | 环境规划原理 | 2 | 春 | |||
M016X020 |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 | 2 | 秋 | |||
M016X021 | 大气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 | 2 | 秋 | |||
M016X022 | 土壤修复原理与技术 | 2 | 秋 | |||
M016X007 | 环境材料 | 2 | 春 | |||
M016X008 | 环境功能微生物 | 2 | 秋 | |||
M016X035 | 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 | 2 | 春 | |||
M016X036 | 海洋微生物资源与技术 | 2 | 秋 | |||
M016X025 | 高级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 2 | 秋 | |||
M016X026 | 分子生物学* | 3 | 秋 | |||
M016X033 | 环境生物技术 | 2 | 春 | |||
M016X027 | Matlab应用* | 2 | 春 | |||
M016X028 | 高级土壤农化分析* | 2 | 春 | |||
M999X017 |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线上) | 1 | 春 | |||
补修课程 | 补修课 | M016X029 | 环境监测 | 春 | 不计入 总学分 | |
M016X030 | 环境学 | 春 | ||||
M016X031 | 环境化学 | 春 | ||||
学术活动 | 2 | 6学分 必修 | ||||
实验实践环节 | 4 | |||||
创新创业奖励学分 | 2 | 应与专业相结合,具体由学院制定 | ||||
出国(境)交流访学奖励学分 | 2-3 | 出国(境)交流访学3个月及以上 | ||||
总学分 | ≥32学分 |
六 主要培养环节及考核要求
课程学习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完成32个学分的课程学习。课程学习可以采取课堂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通过引导阅读、启发思维和训练写作,重点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必须通过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者方可获得学分。两门以上学位课程不及格或学位课程平均成绩低于70分者将予以淘汰。
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10次以上学术报告、学术会议或暑期学校等活动,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和《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报告登记表》,完成《扬州大学关于建立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制度的意见》(校研[2004]14号)有关规定后可获得2学分。
实验实践环节
实验实践环节包括校外的社会实践和校内的教学实践。研究生在学期间应有累计不少于60天在企业、社会机构所进行的社会调查、科技咨询、技术开发等活动;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门本科生实验课程的辅导。社会实践考核由实践部门提供书面证明,个人撰写实践报告,并经过导师和学科审核认可;参与实验教学的考核由2名授课指导教师提供书面证明和评语,由学院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核定。
学科综合考核
在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后的第三学期将对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进行综合考核,内容包括课程学习、文献阅读情况以及对本学科研究前沿的掌握情况等。综合考核成绩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作出评定。考核良好及以上者方可进入中期考核和论文开题环节。设置不高于20%的不合格率,考核不合格者将予以淘汰。
中期考核
已完成最低课程总学分并通过学科综合考核的研究生方可参加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的结果分为A(优秀)、B(合格,继续攻读学位)、C(警告,提出改正建议)、D(不合格,建议作退学处理)。考核结果为B等以上的硕士生方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以同等学力入学者必须在完成补修课程并且考试合格后方可参加中期考核。
论文开题
硕士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论文开题。开题报告由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组成的专家组进行公开评定。在论证会上需对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进度等进行阐述和可行性论证。未通过开题报告论证者,经导师同意可在三个月后申请重新开题,重新开题仍未获通过者将予以淘汰。
论文答辩前预审
答辩前的预审在预定答辩时间的2个月前由学科统一进行。主要对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与现有研究方向的吻合程度、是否针对社会需求、是否偏离开题报告以及变更原因等方面进行审查。对论文写作方面主要审查是否理论正确、观点鲜明、文献详实、文体格式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预审结果分为通过、有条件通过、暂不通过、不通过。“暂不通过”者给予一个月的修改时间,经导师同意可重新申请预审,仍未获“通过”者则不得参与本批次答辩;两次预审结果均为“不通过”者自动予以淘汰。
论文评阅
论文完成后至少由除指导教师外的两名具有硕士生指导资格的专家进行评阅,其中至少有一名盲审专家来自校外的科研院所。盲审由学校抽检或学院统一组织送审。送审成绩采用百分制。两名专家中有一名对送审论文的打分成绩低于70分时,该研究生不得参加同批次的毕业生答辩。在按照专家评审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补充后需重新送审,通过者后方可申请参加下一批次的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工作由学科统一组织进行。答辩委员会由不包括指导教师在内的5
名或以上具有导师资格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1名校外专家。答辩分为“通过”与“不通过”,获三分之二及以上专家“通过”票者,视为答辩通过。
七、学位申请成果要求
申请学位成果要求按照《永利国际申请硕士学位的科技成果基本要求(修订)》(环院(2017)5号)执行。
附录一:核心课程描述
1.“环境科学研究新进展”
主要介绍环境科学领域国内外理论与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通过实例分析和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文章的讲解,介绍环境科学的研究新进展,各环境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2.“环境评价原理”
主要介绍国内外环境质量评价取得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通过实例分析,介绍如何通过对污染源、环境质量和环境效应三部分的评价,实现对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3.“研究方法与课题方案设计”
从课题选择、研究内容组织、技术路线和研究手段确定、关键科学问题发现、试验方案撰写、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独自撰写完整研究方案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试验设计能力。
4.“大气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
主要围绕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重要环境问题,介绍对环境有影响的重要组分在大气中的来源、存在形式、迁移过程中的化学转化、归宿,以及对大气质量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5.“土壤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
以土壤化学理论为基础,阐明土壤环境的基本特点、环境功能、环境意义,以及其中的化学过程,研究土壤环境质量及其演变规律、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生物健康和人类健康的关系,探索土壤环境保护与修复的科学原理与技术途径。
6.“水污染控制原理与工艺”
主要介绍水资源分布与循环,水污染及主要污染物在水中的溶解平衡、碳酸平衡、溶解沉淀平衡、配合作用、氧化还原平衡,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吸附、分配和挥发作用,水环境中的光解作用、生物转化作用等方面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
7.“环境材料学”
主要研究人类发展和生存所必须的材料及其工程技术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介绍材料环境负荷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传统材料环境化改造、天然环境材料、仿生合成类环境材料和环境工程材料等重要的典型环境材料。
附录二:文献阅读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 作者或出版商 | 备注 |
1 | 环境化学 | 戴树桂,高教出版社 | 著作 |
2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马光等,科学出版社 | 著作 |
3 | 环境污染物分析监测 | 何燧源,化工出版社 | 著作 |
4 | 环境生物学 | 段昌群,科学出版社 | 著作 |
5 |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 沈德中,化工出版社 | 著作 |
6 | 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 | 汪群慧,化工出版社 | 著作 |
7 | 地球化学 | 陈骏等,科学出版社 | 著作 |
8 | 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与工作场所及室内污染监测评价控制国际标准化通用方法(I-IV卷) | 钱琛,新星出版社 | 著作 |
9 | 环境科学—交叉关系学科 | (美)恩格, 清华大学出版社 | 著作 |
10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 余刚等,科学出版社 | 著作 |
11 | 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行为与环境质量 | 陈怀满,科学出版社 | 著作 |
12 | 环境毒理学 | 孔志明, 南京大学出版社 | 著作 |
13 | 环境科学 |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 期刊 |
14 | 中国环境科学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 期刊 |
15 | 环境科学学报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期刊 |
16 | 环境工程学报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期刊 |
17 | 环境科学研究 | 环保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期刊 |
18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 期刊 |
19 | 环境化学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期刊 |
20 | 环境污染与防治 |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 | 期刊 |
21 | 中国环境监测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 期刊 |
22 | 化工环保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 期刊 |
23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环境保护部 | 期刊 |
24 | 生态学报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期刊 |
25 | 生态环境学报 |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 期刊 |
26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期刊 |
27 |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 期刊 |
28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Springer Nature | 期刊 |
29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Springer | 期刊 |
30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Springer | 期刊 |
31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Elsevier | 期刊 |
32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Elsevier | 期刊 |
33 |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 期刊 |
34 |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 Elsevier | 期刊 |
35 |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Elsevier | 期刊 |
36 |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 Elsevier | 期刊 |
37 |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 Elsevier | 期刊 |
38 | Plant Soil and Environment | Ceska Akademie Zemedelskych Ved | 期刊 |
39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Elsevier | 期刊 |
40 |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 IOS Press | 期刊 |
41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 Inderscience | 期刊 |
42 |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 Springer Nature | 期刊 |
43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 IOS Press | 期刊 |
附录三:编写成员
王小治、封 克、纪荣平、郑天柱、李 明、王小兵